热浪岛潜水 -开放水域执照篇




会否潜水上瘾?拿了执照后你不得不上瘾。PADI更新条例后潜水员必须每6个月内至少潜水一次,期限超过6个月需要上PADI Scuba Review课程以便确保你还牢牢记住潜水需知。
这么一来,潜水并非是一种廉价的消遣。当然,这是生活另一种的看见,教练说:“潜水员不去水族馆”,要么就到海底近距离地看。若是秉持这观念,水族馆也并非会倒闭,还是会有许多海洋动物被莫名困在他们所不知的一种发明 — 玻璃箱里,但非常重要的就是潜水会提醒只观光海底世界水族馆的人类一种的责任感。在种种发生的事故里边,其中之一就是水族馆里的相机闪光灯导致吞拿鱼(tuna fish)失去方向感往玻璃窗一撞,这冲击立马导致它丧失性命。深潜在海底世界里,先不说自己如何挑战人本来不是为了在海里生活创造出来所可能遇到的风险,但基本所需就是在海底不随意乱碰或践踏海洋各种生物,若真是引来它们的攻击了,那很大可能是你让它们产生了防备心,或真是活生生把自己无警戒地送进它们的口里。近距离所带来的风险并不是我们可以完全掌控得住,但和海洋生物在水里有的直接性关系却足以让我们更有智慧地理解和尊重它们。

果真,当你获得执照后,会有种莫名的自豪感,好像稍微征服了大海就可以不以为然。教练也指出潜水员之间有的时候甚至会作比较,好比在2014年创下最高纪录待在水里51小时4分28秒的Allen Sherrod,又或是在深度128公尺自由潜水闭气最长时间世界纪录11分35秒这些等等惊人的伟绩。而其他潜水员也大概会冲着去不同的海域潜水,找出前所未有看到的珊瑚和海洋生物。不管怎样,我认为谨慎地在自己所能范围内潜水,还是能达到最大的乐趣。

在海里小解

刚才提到在不同状况下不管是安全停留还是拼了命让自己待在海里,这些潜水员就得在海底吃喝拉睡。至于在海水首几次的训练与测验,某一次教练要我表现出的动作做不好,因为我在憋尿,特别急特别难受,合身的湿式防寒衣和压力无法让自己舒畅地排出。继而尝试放松自己,偶然间发现只要掌控了那个压力,在海水小解也不是那么地困难,反正全身湿津津的。而且最恶心的是我发现这么做竟然能让我全身变的额外放松,肯定是上瘾了我。莫让我觉得好笑的是潜伴们还不停郁闷地问教练该如何排放出来。教练指出:“可以尝试拉拉膝盖以上的裤脚让它稍微松弛然后再试。只有在海底里可以肆意地大小解决了,理解了顺流的水方可不让自己被排放出来的流回自己或潜伴身上。” V一听我在海里小解数次称以后不敢接近我了,当然我也只是在练习时低至5米的时候这么做,我可没有在18米放纵。
在水里实物放大约三分之一,面镜前方偶尔就可以看到鱼儿什么的排便在浮动,就像站在鱼缸外看到的一样,而且在海水里看到了也不过是直冲过去,想想也真没什么大不了。


宽容

继上一篇提供的资料和教练的联络,我们也是非常难得地通过另一位潜水朋友的好介绍。他,不絮絮叨叨,在短时间内把所需的重点在下水前和下水后传达给我们。即便在第一次下潜时乱七八糟,稍微惹怒了教练,他依旧事后叮咛和鼓励我们,在水底也指出必须纠正的姿势并吩咐我们牢牢记住,任何动作都不影响呼吸的节奏。潜伴同行的朋友里同时在热浪岛向另一间的教练学习,事后却一一揭露他们的不满,说教学时若学生犯错他竟然往男学生的臀部“啪”一声拍了下去,甚至连考验的第二次机会也全不宽容。我们一听,确实大大地呼了一口气,懂得因材施教,又会在安全停留时不乏味地在水里示范如何玩弄气泡作出水里的一个水圈等的,难得也。若是几位朋友一起来的,也需要很大的宽容和接纳,或是事先了解大家的水性和精神状况。毕竟每个人在水里掌控的技巧所需时间略有不同,而团体越大,待在水里时间越长或更频密,都会让人离开水面后貌似还在漂浮的感觉,可能也比较累。这里还可以再帮教练宣传一下,凡是想考PADI高氧空气潜水员课程可以向他咨询,只需添加一笔费用和3个小时。这样一来,休闲潜水会显得更轻松,因为你吸进的高氧空气(EANx)会让你潜后精力旺盛。

氮氧,蛀牙,和头疼

潜水后重新认识自己了。我们在水里看到的水泡和听见每一个人呼吸的频率,肺容量的大小和各个肢体的需要从几次下来的海水练习就可以实际断定。
从V身上开始说吧,空气里79八仙的氮气加上21八仙的氧气,下水前潜水气瓶里几乎都是在200bar, 每次潜上40-55分钟他只剩下30-50bar,在我们4个当中总是最低的。当然事后发现许多深浅的男性们用上的氮氧量近乎相似,唯有教练级的潜员们深潜18米后还有足足110左右,比我们超出一点。而我和另一位女潜伴大致上都剩下90-110bar。教练说:“你们这么瘦并不需要这么多氧气的。” 经验越多我固然相信我们的用量也会随之减少。 学习紧急上升至少30秒吐气,教练让我们透过声音微微发出“啊~” 的声音,把气稍微卡在喉管慢慢地释放出来,踢脚抬头上升,到最后快把气吐完后刚好浮上水面吸气充气,才真的发现这呼气可以比想象中长。
再说别的在空气密度增加时发现必须关注的身体状况。V许久忽视了一颗在最里边的蛀牙,一潜到9米时发现潜水面里挤压,导致围绕着眼睛,鼻头等的肌肉拉扯疼痛不堪。原以为是潜水面里空气密度的压缩,随后发现原来是蛀牙找麻烦。在9米已让他痛到麻木,18米更加苦不堪言。教练递给他Panadol Actifast, 第二次深浅时暂时压制住,随后知道这颗牙不能不拔掉了。

我呢, 暂时还不能完全确认头疼的来源。我在深浅两次从18米上升时虽做了安全停留,但头痛欲裂,第二次比第一次严重。从水面出来头疼之余上船长拉了我一把,拖下配重带后还是抬不起潜水气瓶走到自己的位置上。第二次在安全停留时忍痛着,一上水面赶紧问教练到底是什么做漏了还是没做好,他说也许我还是上升太快了一点,或者全程和上升时咬着二级头太紧。我想,也许自己在水里太费劲也有可能。到现在还是不解但希望下一次深浅时不会重蹈覆辙。

中性浮力在潜水时非常重要,持着顶尖中性浮力潜水员文凭的并不是名不虚传。中性浮力让你更准确运用重力和浮力定位和游动,在各处不管是近距离靠近或远距离也完全不成问题,为的也是保护珊瑚礁和海底生物。我在练习时用把吸多少就吐多少去感受中性浮力,聆听自己肺部收缩扩张和身体的上下反应。在深浅第二次的时候竟然发生了事故,我顺着水流动时自己作了一个膝盖弯曲的姿势,像之前在5米时跪在海底沙土上一样,只是这个处于漂浮中。不知何故没发现到珊瑚礁旁沙地上的硬珊瑚,往下一沉把膝盖给刮擦了过去。当下没有皮伤的感觉,上水面坐在船上后血一点一点溢出,擦地不深,但红肿不堪。教练一看说了:“哎哟!待会消毒”。他还添上一句:“受伤过的潜水员,中性浮力以后会变的更加好。”
我希望如此,也必须如此。先不说皮外伤,若是因为自己的疏忽或不负责任伤害了珊瑚礁那我可更难受,毕竟它们要是损伤了恢复原貌可能需要数十年生长。


这,是我以初学者的体验作记载,其中没有特别艰难辛苦或惊异骇人的情境,说太多也只会是虚夸,倘若此刻你与这文相遇而蠢蠢欲试,你与海水的关系将不再一样,那么彻彻底底地融入那宁静神秘的片刻,最后剩下的就是你与未知的邂逅。




EAT, SLEEP, DIVE, REPEAT


Comments

You may also be interested in